• 你的位置:ob体育下载app官网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烟台山畔的红色回响 —— 胶东革命纪念馆参观记_任常伦_敌人_民族
    发布日期:2025-08-19 06:13    点击次数:111

    为了了解曾经发生在胶东这片热土上发生过的革命故事,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位于烟台山的胶东红色革命纪念馆。踏入胶东红色革命纪念馆的那一刻,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,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,瞬间将我拉回了那个战火纷飞、激情燃烧的年代。在那个年代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们,在照片中的目光依然坚定,立志要驱赶侵略者,守卫国家安宁。那些黑白照片里,有的战士正弯腰检查地雷引信,手指在泥土里摸索的动作透着专注;有的妇女坐在纺车前,棉纱在指尖流转,为前线赶制军装的神情满是虔诚。光影交错间,仿佛能听见纺车转动的吱呀声与战场的号角声在展厅里交织。

    展厅中,一件件生锈的武器诉说着那个年代的残酷,战场上不是你死就是我亡,冰冷的铁器往往能瞬间夺走烈士们鲜活的生命。但它们又是制胜的法宝,一声声枪响为敌人们敲响丧钟,使他们为之胆寒。那把枪管弯曲的步枪旁,放着一张战士用它射击的老照片,照片里战士趴在雪地上,手指紧扣扳机,睫毛上的冰霜清晰可见。展柜角落的一枚手榴弹,木柄上刻着 "王" 字,讲解员说这是平度县一位王姓农民亲手制作的,他的三个儿子都牺牲在战场上,这枚手榴弹是他送给八路军的 "礼物"。这些武器见证了无数胶东儿女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,与敌人浴血奋战的激烈场面,每一道痕迹都是一段悲壮的故事:或许是某次伏击战后,战士用刺刀撬开弹仓取出哑弹的划痕;或许是转移时,武器在岩石上磕碰出的缺口。

    展开剩余69%

    "七英烈" 展区的灯光格外肃穆,墙上的浮雕重现了他们就义前的场景。其中一位女烈士挺着孕肚,却依旧昂首挺胸,她叫张静源,是胶东早期党组织的女干部,被捕时已怀有身孕,敌人以孩子相要挟,她却始终严守党的秘密。展柜里她生前用过的针线包,里面还留着半截未缝完的党旗图案,红布虽已褪色,却比任何颜料都鲜艳。旁边的统计数据触目惊心:整个胶东抗战期间,每 10 位百姓中就有 1 人投身抗日,每 3 名战士中就有 1 人长眠沙场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破碎的家庭,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。

    在英雄人物展区,一等战斗英雄任常伦的事迹如同一盏明灯。展柜里他的军装补丁摞补丁,肘部的补丁是用缴获的敌人军布缝制的,领口处还留着战斗时溅上的暗红血迹。1944 年 8 月他获得 "一等战斗英雄" 称号时的奖状,纸张已经脆化,却依旧能看清上面 "英勇善战" 四个大字。旁边的影像资料播放着他生前所在连队的故事:"任常伦连" 至今保留着一个传统,每次点名时,第一个点 "任常伦",全连战士齐声应答 "到"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,让英雄从未走远。英灵山的铜像前,常年摆放着群众送来的鲜花,铜像的手指因被无数人触摸而格外光亮,那是人民对英雄最朴素的致敬。胶东第一届战斗英雄大会的合影里,任常伦站在中间,胸前的奖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他身边的于殿礼少了一条胳膊,那是在炸毁敌人碉堡时被炮弹炸断的,却依旧笑得灿烂。

    展区里关于国民党军进犯胶东的史料,像一块巨石压在心头。1947 年的青岛,成了蒋介石策划阴谋的据点,他多次在此召集会议,将范汉杰推到 "胶东兵团" 司令的位置上。展柜里一份泛黄的作战地图上,红蓝色铅笔标注的进攻路线密密麻麻,仿佛能看到敌军铁蹄踏向胶东解放区的滚滚烟尘。整编第 25 师师长黄百韬的作战日记残页上,潦草写着 "胶东匪患猖獗,需重兵清剿",字里行间的傲慢与残忍,更反衬出胶东军民以弱抗强的悲壮。旁边玻璃柜里的一枚美军航空炸弹残骸,弹身上的英文标识依稀可辨,无声控诉着外来势力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,也让我们更明白这场战争不仅是民族内部的较量,更是捍卫国家主权的抗争。

    参观结束后,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胶东红色革命纪念馆不仅仅是一座历史的见证者,更是一座精神的宝库。它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,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。我们应当铭记历史,缅怀先烈,将他们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。在今后的生活中,我会以革命先烈为榜样,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,勇于担当,积极进取。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,都要脚踏实地,努力拼搏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  发布于:山东省